2020年7月,一家新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诞生了。

微软宣布将人工智能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,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任董事长,原微软(亚洲)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任CEO,未来将加强商业化和本土研发步伐。

一个月后,第八代小冰发布会如约而至。小冰公司宣告将利用人工智能框架能力,创造出新形式的人“人”交互体验,指出了人工智能发展新方向也呈现出充分商业化潜力。正如发布会打出的硕大的“第二幕”字样,接下来的路,小冰要自己走。

118万个虚拟男友

从2014年出道至今,小冰不断强调AI对情感的理解并加强情商,实质上是希望将人机交互转化为贴近于人人交互的形态,用户与机器交流的过程尊重个性有温度。在这一理论基础上,小冰推出了人工智能框架,仅需3000条风格鲜明的语料就能迅速生产大量“虚拟人类”。

个人用户能立刻见到的小冰“虚拟人类”,便是此前进行过简短内测却收获上百万用户的虚拟男友,可以自定义性格并自动生成样貌,也能不断分享文章去训练知识库。作为独立“虚拟人类”的男友能绑定到公众号分享给他人互动,用户对他的情绪影响将对外同步表现。

小冰“虚拟人类”也有不少企业合作案例。比如能进行采编、交流的公众号编辑,再比如QQ群机器人喵吉等个性化角色,线下还能见到分摊推荐销售工作的“虚拟人类”罗森店员。小冰正在试图证明,人工智能框架不只是对话机器人,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交流需求。

AI Creation(人工智能创造)也一直是小冰团队投入精力的方向,让小冰框架在学习后拥有创造内容能力:以提供接口给师生的形式去艺术院校“深造”,获得两个学位并推出画集后开始“攻读”博士学位;给国内九成金融机构生产摘要;能写词会作曲,还跟马伯骞一同演唱单曲。

小冰开始向个人用户提供可输出文本、声音、视觉内容的X套件,颇有人工智能版Office套件的意思。X Writer能帮助用户续写风格化的文本,X Studio能高质量地诵读文字也能基于MIDI文件和歌词唱歌,X Presenter则能在文字音频信息基础上带动3D角色表现出对应动作。最重要的是,包括虚拟歌手在内的小冰生成内容,全部版权都将属于用户。

至此,小冰人工智能框架发展路线初步明晰:提供有情感有质量的交互体验。从微软旗下团队变为独立公司,小冰将拥有更多自主权力,如市场、销售、人事等方面。“在情感层面变得尽可能像人”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得到怎样的商业成绩?相信不久就能见到初步成果。

发布会后,雷科技有幸与小冰公司CEO李笛进行了面对面专访。关于小冰人工智能框架现在的进展、未来又将到何处去,小冰有望在生活中提供哪些价值,小冰公司独立后的定位与目标等问题,我们由此有了更进一步了解。

小冰迎来关键时刻

从诞生到今天,小冰一直是国内人工智能产品中的“异类”,没有像其他竞争对手那样积极地推出智能硬件产品,或是和硬件本地化功能相绑定强调自己能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,反而是一直在强调EQ(情商),改善与人交流提供陪伴感的能力。

李笛解释道,过于强调智能硬件的硬件部分,其实会束缚人工智能发展。

目前智能硬件三大主流卖点,是工业设计、内容、价格,即使是应用最广的指令式交流,也更像一个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,距离小冰团队心目中“与人建立长期信任纽带”的AI理想形态还比较远。

小冰想要打造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云端提供的人工智能能力。

诸如全双工语音交互时,如何整句提前预测用户的话;如何获得自己的语音识别和文字转语音,并与现有设备适配等等。小冰还准备了视觉等交互模态,正在等待5G高带宽低时延全面实现后正式落地。

李笛认为,人工智能领域可能会出现类似iPhone对智能手机的颠覆,以更正确的方向替代原有的领先者。即便小冰在长程对话等方向上,相较Amazon、Google的人工智能有不低的优势,也会对同行保持着高度关注,担心“一觉起来,小冰框架什么都不是了”。

最初的小冰聊天机器人引发过极高热度,如今李笛却不想主动追求那样的“现象”。他表示小冰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证明技术实力,小冰已经在交互、金融等领域达成了可观的市占率,因此并不是那么急功近利。

关于发布会上引得在座众人一片掌声的X Studio·歌手,李笛认为它更贴近于主流音乐产业的人声需求和工作流程,“入籍计划”能更经济地更稳定地批量生产歌手。因为虚拟歌手(音源)数据较小,小冰亦不占有相关权利,所以能够相对轻松的进行定制、交易等市场化行为。

解放生产力之外,小冰更想要偏向消费者,李笛和团队都发自内心的认为个人用户才是人工智能最大的未来。落实到产品上,小冰框架下的人工智能都会有情商且支持高度定制化,照顾到用户所需要的情感体验。

有更真实的情感表达,是小冰框架目前最领先之处,能用高情商带来的话题掌控力维持与人的交流,也能扩大需求适应性满足“意料之外的生意”这样的非标准情况。有瑕疵但更像人让人更有交流的欲望,或许就是小冰追求的人“人”交互式体验。

李笛感叹道,“我们做机器人都想做爱因斯坦,要不然就做机甲战士。但机甲战士都是用完了都锁在仓库里的,而爱因斯坦,你除了问他问题,其余时间不愿意跟他打交道。”

在小冰产品的终极目标上,李笛毫不掩饰,想要不断完善改变人“人”交互体验并引领行业,流量红利消失正是人机交互遭遇瓶颈的表现,需要有这么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面世。李笛说,“人终其一生,不太有机会参与到改变世界的事情,说不定前后差个两年,可能就赶不上了。”

不缺钱的小冰从何而来

谈及小冰是否会很快进入英文世界,李笛给出了否定的答案,相比语言本身当地文化才是真正的门槛,小冰当前依旧专注于已经进入的亚洲市场。他还透露了小冰公司的特别之处:不同于国际化公司普遍的集中研发、各地完成本地化的模式,小冰为中日两地各自研发的体制。

除了哲学思想与部分组件保持一致,中国的小冰和日本的Rinna(凛菜)其实是包括系统结构、用户数据在内,基本保持独立的两套人工智能框架技术。这也是发布会物料上,小冰公司和rinna株式会社并列的原因——两家“姐妹”公司不是彼此的当地分公司。

小冰公司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组织架构,是因为经过实践,李笛相信“思想一致,各做各的”才是真正能做出本地创新的形态,科学的研发方法,应该是四面八方地迅速地做出尝试。

“因为这是新的东西,谁也不知道怎么是正确的。在还不知道怎么是正确的时候,凭什么认为你就能做出一个很好的框架形式的平台,然后让全球(各地的团队)都使用它?这个想法本身不科学。”李笛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。

在微软内部孵化的几年间,小冰完成了两个重要的目标,一是实现了框架迭代,二是在数据表现上保持着行业领先,不再担心行业竞争对手的威胁。李笛告诉我,小冰一直保持着低调,就是希望能在自己的人工智能框架方向上做好,最终超预期地完成内容生成能力,促成了独立。

独立后,团队拥有更多决策权和财务管理权力,能更加自由地进行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创新。像是地推等此前没有尝试过的市场动作,都可以快速决定灵活展开,即使并不一定真的会那么做。李笛坦言,小冰公司独立运营的核心目的正是于此。

所有创业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,如何获得足够多的资金,去维持运营并达成目标。李笛却没有类似的担心:微软支持之外,小冰占全球60%份额是最大人工智能交互系统,公司本身有不错的造血机能。独立运营的小冰不缺钱。

但小冰依然会积极探索商业模式,目前专注于扩大个人用户规模,就像这场发布会所传达的产品那样。